我们谈论管理已这么多年了,但时至今日,对管理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模糊者有之,偏颇者有之,曲解者有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干扰了我们正确地从事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地说,有以下10种误区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加以警惕和避免:
一是"狭义论"。
认为管理就是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就是加强管理,并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当然,笔者在此并无意将管理的内涵"泛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管理内涵的片面理解,必然会误导管理实践。
二是"阶段论"。
认为管理只是阶段性工作,只有在组织运转出现问题后才涉及管理问题。实际上,管理工作贯穿于组织内外整体运作的全过程,可以说,一个组织无事不涉及着管理,无处不体现着管理,无时不进行着管理。管理是"饭"而不是"药",药可在有病时吃,而饭却一日不可或缺。
三是"唯'物'论"。
认为管理只是涉及组织中有关成本、预算、财务、质量等等与"物"有关的方面,不知道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进而明白人的管理不仅仅体现在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并通过人来实现,而且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人不仅是管理的手段和载体,同时也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人的自身进步和利益的满足)。
四是"先后论"。
认为只有在各项业务正常开展之后才涉及管理问题。比如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有在上了项目以后才谈得上管理,只有在"三改"以后才会顾及"一加强",不知道上项目前的产品调研、市场分析、营销预测等也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从广义上讲"三改"也是"一加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改革、改组、改造"乃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调控行为,"三改"与"一加强"之间一开始就不存在谁代替谁和谁先谁后的问题。
五是"自然论"。
认为管理的知识、艺术、技能和方法并没有什么奥妙,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不知道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横断性极强的学科,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理论体系和基本方法,否则它就不会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了。管理乃是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观念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六是"内部论"。
认为管理的着眼点只限于组织内部,不加条件地提倡所谓的"眼睛向内",忽视了"现场"与"市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并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一客观事实,致使管理者缺乏"大管理"的眼光、意识和思路,从而造成管理决策或短期行为、或内外脱节、或主观武断。
七是"照搬论"。
认为管理可以走捷径,可以"超常规",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特殊性给管理带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片面地搞"拿来主义",导致或急功近利,食"洋"不化;或方榫圆卯,南辕北辙;或只图时髦,装潢门面等等。与此相联系,对中国古代管理精华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借鉴不够,甚至采取鄙视态度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八是"经验论"。
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神而明之"的事,轻视先进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其实,如果"想管好"便"能管好",那么就无法解释现实中有那么多的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甚至"朝花夕拾"了。
九是"外在论"。
认为管理游离于社会生产力系统之外,不知道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并对其他要素起整合、驱动、配置、调控和转换作用。因而导致一说"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大提"上项目"、"引资金"、"搞开发",惟独不提或很少提"强管理"。不知道如果离开了对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的管理,究竟靠什么来"生产","力"的源泉又从何而来?
十是"悲观论"。
认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市场不成熟、管理底子薄,改变管理落后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信心不足,进而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管理革命或视而不见、或准备不足、或消极逃避。
来源:中国企业战略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