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7
单一经营性思维是毒性很强的思维模式,它极具诱惑力,并且受到“注重结果”外表的保护。中毒的症状自我不易察觉,运营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经常被老板主观地归咎于组织人力资源匮乏,或转为责斥下属能力不足。 经营性思维不同于管理性思维,经营性思维的本质是反应性的,他的特征是策略主导。 靠一系列经营行为而创立了基业的企业主的主导思维模式一经被经营思维模式占据,他们的组织建设就开始滞后。因为此时企业领袖关注的只是外界每一变化带来的机遇或威胁,并且他们习惯于立即决策、采取行动,而且所有的行动都偏执于立竿见影的效果。组织的资源调动以及一切组织过程都是围绕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以获取预期利润为目标的短期经营任务而展开。 这一切又体现并强化着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人际关系变得敏感,思考肤浅,弥漫于企业的是浮躁的投机性“能人文化”。因为整个组织被机会驱动,根本无暇,同时看来也没有必要对高度流动的业务去发展标准的流程(即使做出过努力也很快被不断的业务调整所粉碎)。每一笔业务的成功需要的是执行者个体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临机处理能力(个体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与此相应,经营性思维还在社会上造就了一大批杂草丛生(毫无关联)的所谓企业集团,集团成员企业经常是一笔笔历史业务的遗骸。在这些遗骸上记录并将续写经营利润向无效资产转化的悲惨历史。 过去的国有企业多死于缺乏经营意识,而今天更多的民营企业正苦于缺乏管理。管理性思维的特征是,更多地关注于过程。管理性思维的本质是学习,但他并不排斥经营思维,他的基本信念是通过组织施行经营行为,组织才是经营行为的主体。于是管理性思维的特征更多表现为:如何建设强有力的组织,发展组织能力。为了改善组织的表现,职业经理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热情,不断改善流程、提升运作标准、总结经验、发展人才。 管理与经营思维的融合构成了高效职业经理人的思维模式(结果与过程并重)。作为这种融合的最重要结果之一,组织作出了定位选择:为了获取持续的经营绩效和成长力的积累,组织必须发展专业化的能力而不能为了驱利而无所不为。 导致经营思维与管理思维融合的外部动力来自企业创造价值过程日益复杂的趋势,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将迫使组织选择专业化的道路。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将不再只是机遇或对机遇的敏锐洞察力。事实上机遇对(驾驭机遇的)组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短期经济失衡或体制转换带来的机遇并不具备一般性。但是明智的企业家仍然能够通过把握行业以及市场趋势、前瞻性地进行组织能力建设来获取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这时,经营思维与管理思维在更高一个层次上实现了融合,产生的是更高一层的思维模式:战略思维。这是一种把市场需求、竞争类型与决定自己企业创造价值方式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或谋略。我在这里之所以要用“谋略”一词,要突出的就是:战略思维是把自己的行为以及组织的“意义”放到了更为开阔的关系网络(环境)之中,并且在时间轴上作了纵深考量。战略思维绝不仅仅是方法、工具或者一系列像定位、战略选择等具体战略指导下的战术行动。战术行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为,而战略应当是足以使所有(包括随机应变的)战术行动得以统一起来的逻辑。 战略思维作为领导者的一个能力特征,他的表现应当是:他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有成熟的认知,对行业的趋势有清晰的感觉和判断,对自己该做什么成竹在胸。与形成战略的分析模型比较,战略思维已然成为一种类似习惯的能力、感觉能力,或认知模式。 对战略型领导者的考察、研究使我有足够的信心放弃对一般组织(战略管理)过程的学院式关注,转而深入分析探究一个更具全息价值并高度直接、有效的方面:ceo的工作模式。Ceo工作模式中包含了他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能力的全部信息。 在这项观察中我获得的基本发现是:战略领导者达成战略的谋略是在“人”、“过程”、“任务与目标”之间巧妙地维持平衡!这三个要素在战略的大画面上创造着一个个成功的风景。 此时我想起了禅宗佛教的六祖慧能的棒喝:定慧一体!战略领导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领导力与远见,犹如灯与光的关系,一者为体,一者为用,不可分割。 张肇麟,汉彬洲咨询公司总经理。汉彬洲立足中国本土的国际水准咨询公司,顾问来自跨国企业和国内绝对资深人士。绝对的实力与绝对的业务规模,真正低调的专家型企业。 战略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思维模式: 转自:中国管理传播网
|
企业管理目录 企业管理
战略规划
项目管理
人力资源
绩效薪酬
时间管理
培训考核
流程管理
财务管理
企业文化
协同商务
信息安全
采购管理
资产管理
实施运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