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 营销管理 企业管理 业界消息 站内搜索 标签
首页 » 文档中心 » 企业管理 » 战略规划 »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

2008-01-14

中国区域经济近期呈现非均衡性特征,而且这种非均衡性呈现缩小—扩大—缩小的波动态势。总体来看,区域间生产力和知本力的差距要远大于营销力、资本力、治理力和人本力。在四个经济圈中,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均衡程度最高,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均衡程度最低。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研究,推出了《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

这是继《2004年度SINOTRUST-REOI研究报告》和《2005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之后,完成的第三部关注中国区域发展情况的报告。本报告采用了ADFAITH-REOI(即ADFAITH-Regional Economy Operation Index,正略钧策区域经营力指数)评价体系和方法,及区域经营力均衡度定量统计工具。报告所用数据均源自相关权威统计。

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营力差距从大到小依次是生产力、知本力、营销力、资本力、治理力和人本力。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知本力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生产力较高的地区,其知本力也较高。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地区间资本力和治理力差距在缩小,营销力差距在加大。在珠三角经济圈中,地区间资本力和营销力差距在缩小,人本力差距在加大。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地区间知本力和资本力差距在缩小,营销力和治理力差距在加大。在中部经济圈中,地区间生产力、人本力和营销力差距在缩小,知本力差距在加大。报告借助原创性的“六力模型”,即区域生产力(Product)、知本力(Knowledge Capital)、资本力(Economical Capital)、人本力(Human Capital)、营销力(Marketing)和治理力(Governance) 所构成的区域经营力评价体系,对2006年中国区域经营力水平和竞争格局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报告还将统计学的工具和方法运用到对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中来,对中国区域间发展差距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部经济圈各省市的非均衡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比较。报告建议,各省市宜针对性地提升经营力的薄弱环节,增强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正略钧策区域经营力指数排行榜表明,各区域经营力差距比上一年有小幅缩小,但“东强西弱”的格局依然保持不变,省份间区域经营力差距悬殊,中国区域经营力前七强排名变动明显。

2006年中国区域经营力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微弱。从全国大的经济区域划分看,东部地区的区域经营力保持优势地位,区域经营力指数总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了7个,另外3个分别是东北部的辽宁、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山西。西部地区12个省市无一跻身十强。总体上看,中国区域经营力维持东强西弱的格局,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我国省份间的区域经营力差距十分悬殊,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河北东部省份的区域经营力居于全国前列,西藏、青海、宁夏、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的省份区域经营力较弱。

区域经营力指数最高的广东为70.48,是指数最低的西藏的3倍多(详见表1)。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始终处于前7强的位置。广东是中国区域经营力最强的地区,连续六年保持第一的位置。辽宁一直排名第七。山东、浙江也相对稳定,基本处于第五名和第六名的位置。北京、江苏、上海的排名年度变动较大。从比较中能够发现,江苏的经营力明显提升。江苏由2001年排名第四跃居到2006年的第二位(详见表2)。

表1 ADFAITH-中国区域经营力排行榜2007

排名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省 市

生产力

知本力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资本力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人本力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营销力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治理力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经营力指数

1

广 东

82

71

55

70

77

68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70.48

2

江 苏

74

51

51

65

69

57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61.09

3

北 京

48

65

70

70

40

55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58.05

4

上 海

54

50

70

59

47

61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56.81

5

山 东

75

49

43

60

54

59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56.70

6

浙 江

59

46

50

58

41

51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50.74

7

辽 宁

38

39

48

52

35

54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44.29

8

河 南

48

24

36

62

29

54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42.21

9

河 北

47

31

35

57

31

49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41.63

10

山 西

22

9

77

55

23

51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9.66

11

湖 北

35

22

39

58

33

51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9.62

12

四 川

37

25

42

54

30

49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9.61

13

天 津

34

14

48

54

31

43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7.40

14

福 建

37

15

43

50

34

44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7.14

15

湖 南

35

22

36

53

29

46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6.88

16

陕 西

24

28

42

59

22

45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6.82

17

安 徽

28

15

43

54

32

48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6.60

18

黑龙江

29

13

39

42

26

46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2.54

19

内蒙古

30

11

37

46

29

42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2.34

20

广 西

27

10

36

48

32

39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2.17

21

江 西

23

8

36

51

28

44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1.71

22

重 庆

22

10

47

49

23

38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1.49

23

新 疆

22

11

38

46

26

43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1.06

24

吉 林

28

17

31

46

25

37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0.84

25

云 南

22

8

47

45

23

39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30.68

26

贵 州

16

6

48

46

19

35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8.44

27

宁 夏

12

2

44

45

30

35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8.09

28

甘 肃

17

8

31

50

24

37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7.82

29

海 南

15

2

38

43

36

30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7.34

30

青 海

13

2

36

39

24

35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4.71

31

西 藏

12

1

28

38

43

12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2.41

表2 ADFAITH-中国区域经营力2001-2006年7强排行榜

排名

2002年度

2003年度

2004年度

2005年度

2006年度

2007年度

1

广 东

广 东

广 东

广 东

广 东

广 东

2

北 京

北 京

上 海

上 海

上 海

江 苏

3

上 海

上 海

北 京

江 苏

江 苏

北 京

4

江 苏

江 苏

江 苏

北 京

北 京

上 海

5

山 东

浙 江

浙 江

山 东

山 东

山 东

6

浙 江

山 东

山 东

浙 江

浙 江

浙 江

7

辽 宁

辽 宁

辽 宁

辽 宁

辽 宁

辽 宁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二、对2006年内地31个省市经营力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区域资本力、人本力和治理力的梯度分布结构呈现“两端小、中间大”纺锤型,这种结构分布比较合理。而区域知本力和营销力的梯度分布结构呈现“顶端小、底部大”的金字塔型,这种结构分布则略显失衡。

1、按区域生产力聚类。区域生产力是指某一区域的总体生产能力,它是区域经济之基础,能够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实力。2006年区域生产力聚类结果表明,广东、江苏和山东是中国生产力最强的地区。其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和河北。位于中国西部的贵州、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和东部的海南在生产力方面表现最弱。东部地区凭借其在经济基础、资本投入、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生产力始终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

从具体指标来看,广东和上海分别在GDP总量和人均量方面领先全国。2006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依然呈现“普涨”格局,山东的固定资产投资最多,除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新疆增幅在20%以下,其它地区投资增幅均在20%以上,按四大地带观察,2006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5%,东北地区投资增长37%,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9.4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4.66%。

在产业增加值方面,黑龙江和江苏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6.13%和51.59%,位居全国前两位。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9%,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广东和江苏能力最强,并分别实现外贸顺差766.94亿美元和626.40亿美元。区域生产力聚类结果详见表3。

表3 区域生产力聚类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聚 类

地区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类中心指数

广东、江苏、山东

82

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河北

48

辽宁、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天津

38

山西、陕西、安徽、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江西、重庆、新疆、云南、吉林

22

贵州、宁夏、甘肃、海南、青海、西藏

16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2、按区域知本力聚类。区域知本力是指某一区域对科技资源的占有程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它表明当前区域在科技资源上的位势,也体现了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流转的活跃程度。聚类结果显示,2006年,广东和北京的知本力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其后分别是江苏、上海、山东、浙江。而几乎整个西部和部分中部地区的知本力都相当薄弱。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本力亟待提高。

从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来看,江苏的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37.57万人,居全国首位。北京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229人,占据绝对优势。从政府科技投入来看,2006年,广东的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以及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建投资上总共投入103.9亿元。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来看,广东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从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2006年,北京的技术市场成交额达697.33亿元,处全国第一。此外,一些中西部省份,如安徽、陕西、湖南等也出现了政府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态势,知本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区域知本力聚类结果详见表4。

表4 区域知本力聚类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聚 类

地区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类中心指数

广东、北京

71

江苏、上海、山东、浙江

51

辽宁

39

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河北、陕西

24

山西、江西、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广西、重庆、天津、黑龙江、福建、安徽、吉林、宁夏、海南、青海、西藏

22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3、按区域资本力聚类。区域资本力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它是地方政府进行治理活动的资金基础,决定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聚类结果显示,2006年,政府财政能力最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如北京、上海、山东。但一些西部省市,如四川、陕西、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也在逐渐形成较强的资本力。同2005年聚类结果相比,2006年各地资本力差距呈小幅缩小的趋势。

从具体指标来看,在财政收入总量方面,广东财政收入数量最高,为2179.46亿元。上海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为15.20%。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省份是山西,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即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为4.26。从财政结构来看,北京的财政结构最为优化,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96.39%。区域资本力聚类结果详见表5。

表5 区域资本力聚类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聚 类

地区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类中心指数

北京、上海、山西

70

广东

55

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四川、福建、天津、陕西、安徽、重庆、云南、贵州、宁夏

51

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江西、新疆、海南、青海

36

吉林、甘肃、西藏

31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4、按区域人本力聚类。区域人本力是某一区域既有人力资源以及潜在人力资源的总体实力。聚类结果显示,2006年,广东和北京的人本力最强。其次是江苏、山东、上海、浙江、河南、河北、湖北、陕西。青海和西藏的人本力最弱。从整体上看,综合经营力高的地区,如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都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其人本力水平也较高。而一些西部省份,如青海、西藏、宁夏等,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观念落后,人本力也相当薄弱。

从各省区来看,2006年广东教育支出总额最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也最高。从潜在劳动力素质来看,贵州每十万人口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最多,新疆每十万人口中初中阶段在校生人数最多,陕西每十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最多,北京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最多。从实际就业人口数量来看,黑龙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最多,为90.5万人;山东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最多,为496.40万人;广东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最多,为496.16万人。在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上,北京、上海、天津等东部省份的排名比较靠前。目前,北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0年,而西藏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4年。区域人本力聚类结果详见表6。

表6 区域人本力聚类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聚 类

地区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类中心指数

广东、北京

70

江苏、山东、上海、浙江、河南、河北、湖北、陕西

65

辽宁、山西、四川、湖南、福建、天津、安徽、广西、江西、重庆、甘肃

52

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吉林、贵州、宁夏、海南

46

青海、西藏

39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5、按区域营销力聚类。区域营销力是指地方政府扩大知名度、吸引各类资源流入的能力。从区域营销力强弱分布格局看,沿海发达地区表现最强。其中,广东、江苏拔得头筹,山东、北京、上海、浙江和西藏紧随其后。营销力最弱的地区是山西、陕西、黑龙江、重庆、新疆、云南、吉林、贵州、甘肃和青海。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地区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投入较多,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加强对外部市场的吸引力,而落后地区受发展阶段以及自身实力所限,在区域营销能力上鲜有作为。

2006年,在外商投资方面,江苏的外商投资总额最多,为3243亿美元;西藏的外商投资总额最少,只有4亿美元。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广东的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最多,达到218463公顷,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方面,山东排在首位,为12.77平方米/人。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方面,广东数额最高,为7533百万美元,宁夏地区最少,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2百万美元。区域营销力聚类结果详见表7。

表7 区域营销力聚类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聚 类

地区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类中心指数

广东、江苏

77

山东

59

北京、上海、浙江、西藏

40

辽宁、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天津、安徽、内蒙古、广西、江西、宁夏、海南

35

山西、陕西、黑龙江、重庆、新疆、云南、吉林、贵州、甘肃、青海

23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6、按区域治理力聚类。区域治理力是地方政府实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规范运作的能力。治理力的强弱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量及其增长率、行政管理费用的绝对数量及其增长率,以及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速等因素。聚类结果显示,2006年,广东的治理力最强。其次是江苏、山东、北京、上海、辽宁、河南。西藏的治理力最弱。

从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量来看,广东的财政支出最多,为2553.34亿元。从财政支出增幅来看,山西的财政支出增长率为36.91%,位居第一。从行政管理费用的绝对数量来看,也是广东行政费用开支最多,为256.33亿元。从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西藏的比重最大,为16.13%。从行政管理费用增幅来看,江苏的行政开支增长率为27.33%。从行政管理费用增速(即行政管理费用增长率与财政开支增长率之比)来看,西藏的行政管理费用增速最大,为1.95。区域治理力聚类结果详见表8。

表8 区域治理力聚类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聚 类

地区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类中心指数

广东

68

江苏、山东、北京、上海、辽宁、河南

57

浙江、河北、山西、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天津、陕西、安徽、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新疆

51

广西、重庆、云南、吉林、贵州、宁夏、甘肃、海南、青海

39

西藏

12

资料来源: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三、中国区域经营力均衡度近期呈现缩小—拉大—缩小的趋势。同2005年相比,2006年中国区域经营力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微弱。从2001-2006年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区域经营力差距从大到小依次是生产力、知本力、营销力、资本力、治理力和人本力。各地区宜着重提升经营力的薄弱环节,增强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经营力均衡度”是正略钧策对中国各区域之间经营力的差异进行比较和研究所引入的一个概念。所谓区域经营力均衡度,主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在经营力方面的协调程度。区域经营力均衡度越高,表明区域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经营能力方面的差距越小。区域经营力均衡度通过各项指数标准差计算可得。标准差越小,区域经营力均衡度越高;反之,标准差越大,区域经营力均衡度越低。

从经营力综合指数来看,2001—2006年区域经营力均衡度呈现波动趋势。从2003—2006年看,区域经营力综合指数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幅度微弱。从各年度的分项指数看,在横向上,区域间在生产力和知本力方面的差距要远高于其他四个力。六力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力、知本力、营销力、资本力、治理力和人本力。2001—2006年区域间资本力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治理力差距呈稳步扩大的趋势。生产力、知本力、人本力、营销力均呈现明显波动

2001—2006中国区域经营力均衡度比较结果详见图1,图中数据为31个省市各项经营力指数的标准差。

资料来源: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研究
图1 2001—2006中国区域经营力均衡度比较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区域生产力和知本力差距之所以要远大于其他四个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知本力具有叠加效应。生产力强的地区知本力也相应较强,较强的知本力反过来会更加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这一特征在东部地区显得尤为突出。营销力取决于各地政府对本地特色的定位、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的力度越大,当地的营销力也越强。资本力主要取决于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吸纳能力和财政收入结构水平。它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财政支出的贡献率也影响着财政收入的数量。公共物品提供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当地生产总值才可能提高,财政收入也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增加。

各地的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程度取决于税收收入和政府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越高,财政收入结构越合理。治理力取决于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以及政府规范运行的能力。政府公共物品的规模代表着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都明显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在行政开支增速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速时,政府的治理力会得到增强。人本力受当地生产力以及治理力影响较大。经济发展会促进社会发展。当地生产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当地人均消费水平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也相应较高,政府的教育支出也会相应增加。事实上,人本力的改善是一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各地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本地人本力的培育。

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1):2007年度中国区域经营力指数研究报告(2)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376)

相关链接
管理理论的“丛林”与“铁三角”2008-02-02 娃哈哈能挺过收购门的7张王牌2007-12-26
全球运营需6大能力2008-02-05 《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系列之一——...2008-02-15
联想再度减负 重装上阵胜算几何2007-12-04 战略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应用中的几点...2007-11-30
人性为什么会变成问题2008-02-28 如何编制合理的IT预算2008-02-28
达能回应娃哈哈突袭:商场没有"活雷锋"2007-11-22 诊断民企文化的三大怪病2007-11-20
企业管理目录
企业管理 战略规划 项目管理 人力资源 绩效薪酬 时间管理 培训考核 流程管理 财务管理 企业文化 协同商务 信息安全 采购管理 资产管理 实施运维
升蓝首页 | 文档首页 | 产品首页 | 服务首页 | English Version | Big5 Version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08 深圳市升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URL: http://www.hi-bl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