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4
商业智能,就是Business Intelligence,缩写为BI。对商业智能的一般理解是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样的定义对大多数人来说,听起来很抽象,感觉高高在上,其实它就是为经营、为市场服务的,说到底就是一个工具。截至到目前,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资源至今仍然是一笔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产。 即使是一些已经使用了多年ERP系统的企业,抱着一大堆积累的数据资源,也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更谈不上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了。尽管现在的商业智能已经和前几年的ERP一样,成为各个企业CIO们关注的焦点,尽管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数据信息,但是不能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商业智能只能是一句空谈。 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抓住最佳时机实施BI 企业部署、实施BI的最佳时机是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化的基础,其ERP系统已经完备,并且已经积累了大量可分析的数据后再开始。如果没有一定的数据积累,就无从分析,更谈不上辅助经营决策。所以实施BI,不能赶时髦,必须在企业具备信息资源后再做考虑。另外,企业的高层领导和各级业务骨干在ERP系统的应用中,感觉到对数据集成查询、分析的强烈渴望,也是企业适时开始实施BI的信号,是实施BI的强大推动力量。 当一个企业运行了一段时间ERP系统之后,必然会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这样浩大的数据量,如果能善加利用,将是非常好的工具,能指导企业分析、决策生产经营中问题,和确定发展方向。这是实施BI的数据前提。 此时,各个业务范畴的不同业务人员、各级领导,也在系统运用中十分清楚数据来源以及数据属性。这样,不论是领导还是业务人员,对于数据的查询和分析也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层领导,更希望能在分析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进行预测的能力。这是实施BI的动因。像很多系统的实施过程一样,如果有高层领导的需求做为支持,会加快系统实施的速度,加强对系统实施的支持力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把准需求和目标指导BI 许多企业的BI项目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企业的信息部门以及领导们,首先需要知道BI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做到什么,其次需要知道企业希望通过BI系统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统一分析,才能做出合理、有效的需求分析。 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BI应用。但是往往企业的领导在最初阶段不了解BI能做到什么,更谈不上提出希望BI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时候,企业的信息部门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领导、引导领导逐步了解BI的特性,了解BI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好处。 有了明确的需求,就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明确BI系统能帮助企业解决那些问题,提供哪些信息支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目标的制定需要企业信息部门、业务部门和企业领导的统一规划,需要对本企业的信息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规划,把企业对于决策分析的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需求加以提炼,才能整体规划BI的部署。 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为BI打好数据基础 多数业界专家将BI技术分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两部分,前者主要实现数据整合功能和业务统计分析功能,侧重对现有事实的描述;而后者则实现业务预测功能。 我们可以理解为BI技术包括分析数据、整合数据以及将整合的数据按用户的需求展现出来两部分。前者是信息部门和应用部门的工作,这个工作也占据整个BI系统建设的80%的工作量。 数据必须整合、抽取,否则对于企业来说起不到辅助分析的作用。数据的整合需从最低层做起。首先整理业务明细数据,使其成为清晰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需根据业务需求将数据分成多层次进行整理。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的不同情况,建议将数据整合成中级聚合和高级聚合两个层级。如果企业业务复杂,可以适当增加聚合层次。 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发挥IT人员作用掌控BI 在整合、提炼数据的过程中,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担当着重要的责任。首先,作为企业的信息技术部门,常年维护生产ERP系统,对ERP系统以及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模式都非常了解。同时,IT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没有BI系统之前,负责随时满足领导的统计查询要求,也更了解领导的需求。 虽然IT人员对于具体的业务数据值的敏感程度不如相关的业务人员,但是IT人员对于那种业务人员或者领导对那种类型的业务数据感兴趣非常清楚,能清晰地把领导和业务员最关心的数据呈现出来。而且IT人员也非常了解自己企业的数据结构以及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开发起BI程序来就非常方便。 由于具备以上的优势,企业可以由自己的信息部门来承担或者参与BI系统的规划、实施。相较于把BI系统全部外包给专业的BI实施公司来说,由本企业承担或者参与承担BI开发实施有很大的优势。 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用“滚动增加”法推动BI BI系统的规划、实施可以分步实施,用“滚动增加”的方法,逐步增加BI系统,细化BI功能。 如果BI的实施有企业自身的IT人员参与的话,更有利于分步实施推动BI系统的进程。在这个逐步“滚动增加”的过程中,还可以逐步培养自己企业的数据分析人员和BI实施人员。不断地根据业务需求和领导需求定制自己的报表,支持业务人员数据分析,领导决策。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BI规划最初只包含财务主管领导最关心的生产销售相关的对比分析,几乎所有的查询都是围绕着财务的若干个报表来设计的。随着第一期BI的实现,财务领导通过已经实现的查询,分析归纳了更多深层次的要求。而负责编务、生产等其他业务的领导也从中发现了BI的模式带来的崭新的数据分析方式以及显著效果。负责设计、实施的信息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数据结构以及了解领导意图后,逐步增加BI分析的内容。 首先,按照需求进一步清洗、整理、抽取数据,构造合理有效的查询数据结构。然后,逐步完成、完善BI功能结构。第二期BI系统就包含了企业从编务、出版生产、发行销售、财务核算、部门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将BI系统在出版社全面推行开来。目前正在实施企业级的整体架构、实现图形化仪表盘关键指标监测和模拟预测的过程中。 总结推动BI实施比较理想化的过程步骤是,从某些关键业务出发,完成业务统计查询。在已经成功的查询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清洗和匹配企业范围内任何地方、任何种类的数据,在企业范围逐步建立各级查询体制。最终在数据信息已经非常翔实、清晰的基础上,提供高级领导关键指标和信息的整体视图,通过仪表盘等模式帮助企业洞悉各种情况,执行假设分析,采取全新的洞察方式,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商业智能“玩转”出版业: 完善的服务体系保障BI BI项目的实施不是一项一次性的工作。它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在逐步、滚动增加BI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负责实施的企业IT部门必须不断对领导层进行增量式的随时培训服务。BI是分析型系统,利用BI分析的结果给企业带来商业价值才是BI系统实施成功的重要标志。提供给用户细致的支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信息部门也积累了需求分析,能动态地调整BI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无论是及时增加某种查询还是在适当的时候把BI的实施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都是非常关键的。 成功的BI项目,不仅仅是应用了BI工具软件,还要具备完善的BI服务体系,才能称之为真正成功的商业智能项目。
|
信息化软件应用目录 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PM 项目管理系统
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CC 协同商务系统
BPM 业务流程管理
BI 商务智能
CMS 内容管理系统
KM/KBS 知识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HRM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ERP 企业资源计划
EAM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