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 营销管理 企业管理 业界消息 站内搜索 标签
首页 » 文档中心 » 信息化软件应用 » CC 协同商务系统 »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2009-06-02

全球化、网络化、集成化、敏捷化和绿色化是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基于现代管理技术、信息网络和共赢理念的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模式,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为协同商务提供电子化支持的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 Electronic Commerce,CEC)系统,是实现跨区域企业及合作伙伴间互动与协作,促进制造业企业网上协作,以网络化带动信息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区域与跨区域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全面提高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一、协同商务与协同电子商务的理论介评

Gartner Group (1999)提出的协同商务概念,指的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其核心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利润。

IBM在其协同商务红皮书中将协同商务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包括信息与知识共享(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业务整合(Business Interactions)、建立合作社区(Community Building)和商务交易(Business Transaction)。

“协同”有三层含义:一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即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二是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其关注点在于企业供应链及跨企业供应链间各种业务的协同与互动,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和方法来达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三是价值网①的协同(盛革,2004),即构成价值网节点的各成员单位,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协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其本质是社会资源最优化。图-1给出了协同商务的结构模型。

随着新一代使能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ies Enabling,e-TE)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扩展,以及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等关键技术驱动和基于ASP(应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服务联盟的应用支持,加速了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向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

协同电子商务本质在于把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业务流集中反映在信息流、价值流上,并由信息流来组织和支配,从而导致价值链重组,实现集约化。其在技术范式上更加强调电子商务的应用集成和管理界面的虚拟化实现(基于Web的门户界面),以及在内涵构建和管理意义上注重于可扩展性、增值性与协同网络的整合机制及效率提升。

协同电子商务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实现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各业务单元的电子化,通过改变业务活动的模式在各业务单元的供应链内及跨业务单元的供应链间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提高企业群活动的效率和实现实体资产的互补;二是打破组织间影响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障碍,建立有利于企业群的各业务单元间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组织,降低企业群实现协同效应的组织成本,激活企业群的隐性资产,引发企业群知识网络的正反馈效应,即创造企业价值网的协同效应。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二、制造业开展协同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基础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制造业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点行业进行大力投入和重点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如大力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推进网络化制造,构建制造网格系统,提高了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营商模式以及产品营销策略。

ERP实现了从单一的材料资源计划到包括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物流、库存等在内的企业所有资源的统一协调管理,为制造业实现零库存和即时生产(Just in Time,JIT)提供了支持。网络化制造(Networked Manufacturing,NM)技术,尤其是制造网(Manufacturing grid,Mgrid)技术为实现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的网络化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造业“信息孤岛”现象,真正实现了与产品相关的数据、过程、资源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基于Web的电子商务为制造业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效益营造了良好的外部交流平台(孟晓明,2007)。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三、制造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一)搭建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

在公共信息技术、标准、协议、法规、政策等基础环境支撑下,将制造企业EC、ERP与NM系统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有机集成,构建统一协调的集成系统,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集成模型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孟晓明,2007),对集成模型分析如下。(1)EC系统作为企业开展外部业务、实现与客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当确认了客户订单后, 通过Web将客户订单传递到负责企业内部管理的ERP系统。(2)ERP系统作为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者和生产计划的制订者,将根据收到的客户订单,一方面,分析客户个性化需求特征,预测市场需求趋势,分析产品需求导向,及时进行内部资源的计划调整;另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并向NM系统发布生产指令。

(3)NM系统作为产品的制造者,根据接收到的来自于ERP的生产计划指令,启动制造网格,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施个性化高效生产,并将产品制造信息实时地反馈给ERP系统。(4)ERP系统将实时采集到的产品信息,一方面,进行企业内部资源的实时管理和计划修正;另一方面,将产品信息,诸如产品特征、规格型号、性能指标等,发布到电子商务平台,让客户及时了解企业产品信息,获取来自客户的信息反馈,从而调整产品研发和生产、经营计划,做到最大限度地适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上述分析表明,通过电子商务谈判系统、虚拟制造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将制造企业的EC、ERP与NM系统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模型也渗透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的基本思想。

从技术层面讲,EC系统可利用。Net、JS和网络数据库技术实现;ERP系统可利用Java、J2EF、XML和数据库技术实现;NM系统可基于网格服务资源结构(WSRF)标准和简单对象协议(SOAP),利用网格服务描述语言(WSDL)和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DDI)服务、XML技术等进行制造资源封装,构建基于Agent的制造网格系统(MGS)。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二)搭建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区域ASP平台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可投入的建设资金、软硬件和人力资源等严重不足。作为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应该是制造业电子商务技术平台的整体开发,是协作型和联盟型的企业应用,是建构在专门和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的协同、合作和整合应用。这些特点与大型制造企业单一化的、面向独立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有着极大的差异(陈拥军,2007)。采用ASP 模式具有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成本低等优越性,特别适合于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处于劣势群体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通过区域ASP 平台②,企业可以在不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Internet 通信条件,通过IT 资源外包方式,迅速地在Internet 上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信息管理和协同商务环境,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资源管理、供应链优化和电子交易等架构在个性化的企业门户虚拟网站上,以获得与大型企业同样的资源优势,使中小企业也具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手段和能力(韩敏、孙林夫、唐慧佳,2006)。

因而,根据我国制造业企业集群的特点,在区域集聚地建立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ASP 平台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提出了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ASP平台的设计架构 (如图-3所示)。此架构的特点为:(1)基于Web架构、分布式计算体系,利用XML Web service技术实现数据互动服务;(2)采用SOA技术,满足灵活性和数据接口的要求,导入“即插即用”(plug-and-play)方式;(3)支持基于浏览器、胖客户端、PDA、手机等多种客户端形式下的应用集成;(4)支持跨异构平台的信息交互,基于XML的数据交互研究和跨异种数据库的研究;(5)采用集群技术平衡负载、分布式协同计算、公有计算、Internet范围的消息机制等;(6)网络安全保障,包括身份鉴定与认证、授权控制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

在系统架构的组成上,主要包括5个技术界面和8个关键技术支持平台(表-1)。其中,界面设计的基本含义依次为:(1)底层界面。主要为模型提供底层支持,包括计算机网络(TCP/IP、IPX/SPX、NotBEUI)及安全协议(SET/SSL)、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SQL Anywhere)和操作系统(UNIX/WIN NT/LINUX)。(2)配置界面。一般为工具系统的建立提供所需的底层数据和应用操作功能,主要包括互动管理服务器、联盟互动中心、柔性化管理软件平台、多功能接口平台、组件管理器等。

(3)工具界面。在于为建立协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提供一组可裁减的工具集,主要包括Web 服务工具、工作流管理与监控工具、共享资源管理工具集以及协同支持工具集和协同数据管理中心等。(4)应用服务界面。包括一些面向用户的支持协同商务的集成性应用系统,如系统管理、项目管理、协同设计管理、协同制造管理、协同营运管理、协同商务管理等,支持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商务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协同管理。(5)门户界面。即信息集成平台门户,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集成化环境和服务,是开展协同商务的互联通道。

注:cSMP/cCMP/cKMP/cPMP/cOMP/cDMP/cPSMP/cMMP/cPLMP/cRCMP/cPVMP/cCRMP/cPRMP依次表示为协同战略管理门户、协同文化管理门户、协同知识管理门户、协同计划管理门户、协同办公管理门户、协同设计管理门户、协同采购供应管理门户、协同制造管理门户、协同物流管理门户、协同分销与渠道管理门户、协同产品服务管理门户、协同电子化客户关系管理门户、协同电子化公共关系管理门户。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三)构建协同电子商务模式

通过松耦合方式③,区域ASP平台与大型企业信息化平台以及相关服务网站进行链接,有机地将中小型制造企业、大型制造企业、流通服务企业、相关服务机构以及客户需求信息组织进来,构筑相互衔接的信息交互网络,达成无障碍交流和实时共享(陈继忠、田凌、童秉枢,2005),开展基于Web的协同社区(Cooperation Community)服务,进而形成制造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模式。图-4为制造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网络结构视图。

在协同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供应商、渠道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形成一种共存(symbiotic)、交互(interactive)的增值关系。企业通过参与到协同社区来确立新的价值链定位,并以企业间的B2B关系作为支撑,通过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协同作业,扩展成为基于Internet的价值协同网络。这一网络提供了更有效的伙伴间交互渠道和产品、服务流通机制,灵活地使整条需求链和供应链关联起来,使之达到动态平衡。

此外,还能将价值链末端及时捕捉到的顾客真实的需求,通过数字化方式在系统伙伴间传递,依据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内容和优先级别,选择信息流和物流的不同路径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取得系统协同优势。在协同社区中,实物价值链上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等各环节有效地向虚拟价值链上的对应点转化或结合,以使各价值创造点具备电子网络框架下的协同能力。企业的协同管理基于Web的协同工作环境,参与者在其中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系统知识的动态应用和更新以实现增值。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四、结 语

基于协同商务理论,笔者提出了制造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模式,即搭建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和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区域ASP平台,通过松耦合方式构筑相互衔接的信息交互网络,开展基于Web的协同社区服务,进而形成协同商务模式。同时,笔者还给出了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ASP平台的设计架构,从理论上描绘了制造业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网络结构视图。

由于协同电子商务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及制造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和营商环境的复杂性,因而要实现这样的新型商务模式,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不仅需要方法和技术层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示范,更需要企业在经营理念上的转变,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与推动。

面向制造业企业的协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注释:

①价值网是一种新型业务模式,它将顾客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与灵活及有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相连接,采用数字信息快速配送产品,避开了代价高昂的分销层;将合作的提供商连接在一起,以便交付定制解决方案;将运营设计提升到战略水平,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其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在相应的治理框架下,由处于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相对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成员及相关利益体组合在一起,协同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每个网络成员创造并由价值网络整合而成。

②所谓区域ASP平台,就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从事开发应用的软件商和地区行业管理机构或行业联盟共同开发的基于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它是具有专业的应用服务基础和一定权威性的ASP 平台。

③由于参与集成的商务伙伴之间难以建立完全统一的数据模型,合作伙伴所有的数据和商务逻辑也不可能全部对外开放,因而可采用一种松耦合的集成方式。其概念指的是通过在通信的异步模式下商务的传送来连接应用程序的方式,能够使系统中就事件、信息格式和技术而言的相互依赖最小化。

相关链接
攻破用户心理防线 通用化成协同软件决...2009-06-13 OA软件,一定要勇于试穿2009-02-13
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研究2009-10-01 协同的价值回归 (作者:黄培)2009-10-20
让处于分布式业务环境中的人们加紧协作2008-12-17 协同,让一切变得更有效率2008-12-02
协同理论2008-11-24 WiKi:协同就是力量2008-10-20
信息化一对一: OA&协同2008-10-20 协同——危机中的崛起之路(2)2010-01-16
信息化软件应用目录
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PM 项目管理系统 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CC 协同商务系统 BPM 业务流程管理 BI 商务智能 CMS 内容管理系统 KM/KBS 知识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HRM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ERP 企业资源计划 EAM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升蓝首页 | 文档首页 | 产品首页 | 服务首页 | English Version | Big5 Version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08 深圳市升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URL: http://www.hi-bl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