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 渐入佳境
--访北京现代卓越教育集团总裁杨磊
李延生
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热门的管理科目之一,项目管理目前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日前,国内最早开展项目管理教育的专业机构——北京现代卓越教育集团总裁杨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问:作为项目管理教育先行者和业内翘楚,请您谈谈目前国内的项目管理及PMP(项目管理职业经理人)的发展情况。
答:1999年11月,北京现代卓越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项目管理职业经理人(PMP)认证引入中国时,国内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项目管理和PMP,2000年6月中国首次PMP考试仅有六十几人参加。而今天,在IT、建筑、化工等项目运作型行业,其中高层管理者都已了解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迫切性。在其他如金融、制造、物流、环保、医药、交通、法律等行业,学习项目管理、考PMP也不再是一种超前意识而成为一种必要了。现在每次PMP考试的报名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可以说项目管理和PMP在中国的热度已超过MBA、MPA,成为白领阶层的新宠。
问:您认为项目管理及PMP为何会在国内市场以这么快的速度发展并成为职教中的“新贵”呢?
答: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世界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时空概念的淡化,使项目复杂性和可变性增大,残酷的竞争要求项目只有在最少时间、最低花费的情况下完成才有意义,项目本身的巨大风险以及在分工合作中个人经验的不确定性,使个人经验已无法确保项目的成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中国一个项目的成败决定公司生死的案例已不在少数,因此对于项目运作公司必须掌握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
其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由于项目管理进入中国较晚,截止到今天国内只有900余人成为PMP,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PMP需求量为60万人,供需的巨大差异,导致项目管理与PMP在国内的热度急剧上升。
问:现代卓越发展为国内最大的项目教育机构,经验何在?
答:自1999年以来,现代卓越既以专业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为国内外著名企业培训项目管理人员3万多人次;其中同著名大学合作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大连、青岛、西安等地开设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班22期,目前在读学员1500余人。在历次的PMP考试中,全国平均通过率不到30%,而现代卓越培训过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至今未低于60%,其中研究生课程班学员通过率都在70%以上。在很多地方,读现代卓越的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已经成为一种荣誉,很多学员在学业完成之前就被大公司挖走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项目管理研修班课程非常成熟,获得了美国以项目管理教育著称的具有150年历史的VILLANOVA大学(美国排名前20位)的认可,课程涵盖PMBOK九大模块;主要老师都是由PMI推荐的、由现代卓越精挑细选的北美外教,他们不光有项目管理方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项目管理实战专家,而且大多都有在世界500强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在教与学上现代卓越采用MBA中的实验室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和互动教学,老师会把多年从业生涯中典型的、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讲解给学员;学员也要将自己在工作中成功、失败的典型案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经验,从而保证了学员学到原汁原味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知识。
问:那么,您对本地项目管理教育市场有何见解呢?现代卓越还会有哪些新项目的推出呢?
答:现代卓越将PMP引入中国后,2001年开始将项目管理学位教育引入国内,同年3月在北京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合作开办了全国第一个项目管理研修班,开国内项目管理学位教育之先河。从第一期班的成功开办,我们感觉到北京人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这跟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和各个产业的飞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北京拥有一个广阔的项目管理培训市场,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在这里应该大有作为。目前现代卓越同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合作开设的北京第五期(全国第20期)项目管理研修班也已开学,并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现代卓越将会在已经开设的经典课程,如PMP考前辅导班、分行业项目管理专业培训、PMP模拟测试等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深层的项目管理培训课程。我想,随着项目管理深入人心以及大家对现代卓越的认知,参加这些课程的学习会更进一步地对企业、对项目管理人起到更有效的帮助。
问:您对众多渴望接受正规的项目管理培训人士有何建议呢?
答:慎重选择培训机构。目前,项目培训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在选择的时候要看:一、教育机构的实力和声誉。随着项目管理培训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进来。但项目管理毕竟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培训,刚加入的机构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培训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二、课程设置。整个课程是否与国际接轨,是否兼有知识的先进性和操作的实战性。三、师资力量。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学,是从实践中来的,并率先在欧美发展成熟起来的管理科学,因此老师的实践经验至关重要,若有国外专家参与,则效果更好。
本文原载于中国企业报